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

林資銓(仲衡) 1877—1940

字仲衡,號壺隱,臺中霧峰人,係林家下厝剛愍公林文察之孫,棟軍統領林朝棟次子。光緒三年十一月十一日(1877年12月15日)生。乙未(1895)割臺,隨父兄內渡,避難泉州,娶泉州望族學者家庭之閨女莊秋渠。嗣後輾轉福州、上海、北京之間。後東渡日本,入東京中央大學就讀,開臺人留日風氣之先。仲衡善詩文,遊歷所至多所吟詠。1902年與從叔朝崧(癡仙),從弟資修(幼春)組織「櫟社」,並被稱為「櫟社三傑」,對臺灣詩學界有甚大貢獻。1921年櫟社創立二十週年,被推舉為理事。為日據時臺灣著名舊詩人之一。1940年1月10日因糖尿病去世,享年六十四歲。其詩多詠景、詠史、詠物之作,又多以婉約取勝,生前曾輯為《仲衡吟草》,唯未刊行,迄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其長婿杜聰明博士始為排印出版,改題曰《仲衡詩集》附《吟香集》一卷;今有龍文出版社《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》之影印本。

林資銓(1877-1940),字仲衡,號壺隱,臺中霧峰人,為臺灣望族霧峰林家之後人。其祖父林文察、父親林朝棟,都是晚清著名的臺籍名將。資銓與其叔父林朝崧(字俊堂、號癡仙)、堂弟資修(字幼春、號南強),則皆以能詩揚名於日治初期臺灣詩壇,被美稱為「霧峰三傑」,而三人也同時列名櫟社「創社九老」之中。資銓於日本領臺初期(約1895-1905年間),曾輾轉滯留於中國大陸泉州、福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多年,其間一度赴日。1905年曾返臺,次年參與櫟社之創社之集會。其後再度東渡日本,於東京中央大學肄業,約於1909年返臺定居,此後則常出席櫟社活動。資銓雖出身豪門世家,早年漂泊中國大陸,面臨晚清動盪與臺灣割讓之巨大衝擊,其後轉赴日本求學,雖不無雄心,但終究無功而返,回臺定居後,亦無法 尋求安身立命之道,難脫傳統文人之格局,而其晚年境遇淒苦,使其詩作充滿酸澀之悲,頗富感染力。代表作《仲衡詩集》,內容以記遊、寫景、詠史、詠物、酬唱為大宗。其中詠物尤具特色,除零星詠物之作,並有〈詠昆蟲二十首〉、〈吟香集〉等組詩,後者遍詠群花,多達百餘首。



參考資料來源:
  • 杜聰明〈林仲衡先生簡介〉,《仲衡詩集》卷首。
  • 廖一瑾《臺灣詩史》,頁338,文史哲88.03。
  • 《臺灣霧峰林氏族譜》頁352,《臺灣文獻叢刊》第二九八種,民60.12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